我的位置:首页 / 业界动态

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

2017-09-05 来源: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 阅读:1131 次

  创新机制强化特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

  (浙江省人民政府)

  浙江省委、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《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》,及时制定出台实施意见,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,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现总体向好趋势。

  创新机制,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。一是改革体育课程,构建以兴趣为导向的课程体系。小学突出基础性、趣味性,初中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,高中鼓励采用专项性教学方式。二是建立体育中考制度,强化体育锻炼驱动机制。发挥体育考试导向作用,2008年起实现体育中考全覆盖,将游泳项目纳入中考。三是实行体质监测与公布,形成学校体育倒逼机制。连续7年以白皮书形式向社会公布大一、高一、初一新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,并且回溯生源高中、初中、小学。2014年起将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抽测通报制度扩展到本科三年级、专科二年级,引导大学生持续锻炼。

  特色发展,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。一是实施学生阳光体育联赛计划。2008年全面启动中小学篮球、足球、乒乓球三大联赛,随后扩编到篮球、足球、乒乓球、游泳四大联赛。二是实施学校体育特色培育工程。培育“一校一品”“一校多品”校园体育模式,建立省市县三级体育特色学校创建体系,已有598所体育特色学校及814所国家级、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。三是实施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项目。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和特色项目建设,全省建有9个项目的18支高水平运动队及75个特色项目,吸引培养了一批知名优秀运动员;大力推进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改革,已有高校体育俱乐部(社团)2000多个。

  夯实基础,完善学校体育支撑保障体系。一是加强场地设施建设。结合教育现代化县、标准化学校建设,大力改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。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。实施骨干教师“领雁工程”,以5年为周期,完成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。三是加强工作考核督导。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,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“一票否决”。

  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探索校园足球发展新模式

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

  2014年9月,内蒙古被确定为“国家足球运动改革与发展试点省区”和“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改革试点省区”。经过3年推进,校园足球呈现出全面推开、跨越发展良好局面。

  一是抓投入,夯实保障基础。先后制定一批政策性文件,累计投入足球资金48亿元,其中,校园足球专项经费达23亿元,设立5亿元内蒙古电力足球产业投资基金。

  二是抓建设,强化场地功能。建成国家北方青少年足球夏令营活动基地、内蒙古青少年足球海南冬训基地等多个足球基地。建设30个边境三少民族旗县综合足球馆和613个特色学校风雨场馆。

  三是抓赛事,健全联赛体系。举办校园足球“4 1”联赛,“一带一路”国际青少年足球夏(冬)令营等品牌赛事渐成特色。建立旗县、盟市、自治区U系列校园足球球队体系。在四级联赛基础上,延伸了中职和高职教育两段系列联赛。3年累计参赛人数超过25万,比赛超过3万场。

  四是抓机制,畅通人才渠道。建立了自治区、盟市和社会层面三级培训机制,培训教练员、裁判员、足球教师及管理人员等8215人次。校园足球专任教师新增721名。探索“3 2”“5 2”等“直通车”升学机制,实现“踢好球、上好学、就好业”。

  五是抓特色,创新工作载体。国家和自治区两级校园足球特色校达到1650所,自治区级特色幼儿园达到300余所。

  六是抓宣传,营造浓厚氛围。在国内主流媒体开设专版专栏,讲好内蒙古足球故事。

  下一步,内蒙古将突出抓好四项工作:一是保障条件抓场地,力争到2020年实现中小学足球风雨场馆全覆盖。二是人才队伍抓培养。补齐师资不足,完善“3 2”“5 3”专本连读等招生模式。三是加强管理抓协同。妥善解决学训冲突、赛事不均等问题,促进体教合力、校企合作。四是突出特色抓标准。依托特色园、特色校、试点县(区),探索校园足球发展新模式。

  以校园足球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学校体育

  中共青岛市委

  近年来,青岛市加快学校体育改革发展,推动了足球、篮球等集体项目和帆船、冰雪等特色项目的普及,形成了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“青岛模式”。

  坚持立德树人,开拓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新路径。一是坚持理念先行。把校园足球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,让“足球引领,综合育人”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。二是强化顶层设计。统筹城乡一体发展,促进体育均衡发展。三是优化工作机制。建立全市中小学体质健康联席会议制度。

  围绕质量内涵,构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新体系。一是加强地方和学校特色课程建设。支持学校开发一批体育项目校本教材。二是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参与。强化“一校多品”建设,每人至少参加一个体育社团,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。三是加强体育与诸育有机融合。强化学科教学的体育渗透。

  聚焦人才培养,健全学校体育联赛训练新机制。一是完善校园体育联赛体系。建立了校园足球学校、区(市)、市三级联赛制度和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学四级竞赛体系。二是丰富各类体育专项赛事。结合实际,组织了帆船、沙滩足球、橄榄球、手球、击剑等特色赛事,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。三是建设一流人才训练体系。深化体育特长生招生改革,每年单列计划招收1100多名足球特长生。

  强化多措并举,提升学校体育综合保障新水平。一是强化资金保障。近年来,市政府投入4.9亿元改善体育设施,设立校园体育发展专项基金。二是强化场地保障。新建及改造学校操场450个,全面实现塑胶化并达到教育部核定的一类标准。三是强化师资保障。采取面试前置招聘教师、聘请兼职教练退役运动员等方式,每年新增体育教师300余人。四是强化安全保障。全面实施校方责任险、校方无责任险和学生平安保险,建立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处理机制,解决了学生体育运动安全之忧。

  打造常态化科学化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体系

  江苏省人民政府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江苏省委、省政府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纳入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、对设区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指标,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国家试点项目为契机,进一步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,基本形成了常态化、规范化、科学化的制度体系。

  完善监测网络,在提升组织程度的同时扩大覆盖面。一是监测机构从省级延伸到市县。省级层面建立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、监测与干预行动研究中心,负责全省监测组织、培训、数据统计分析。二是监测队伍从单一转向多元。最初监测实施主要由高校体育教师参加,此后逐步增加中小学体育教师、体育教研员、家长代表等,推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监测工作。三是监测对象从大学新生扩大到大中小学生。

  完善实施办法,在增加测试项目的同时保证可信度。一是推进国家项目测试全覆盖。从最开始的4个项目拓展到目前20多个,既包含了国家所有监测项目,又增加了“俯卧背起”等江苏特色项目。二是以“六统一”促进测试全过程严格规范。严明测试纪律,确保数据准确可靠。三是加强巡视督查和抽查复核。省、市派巡视督查组到各地和有关高校进行监督检查。

  完善干预机制,在监测传导压力的同时突出长效化。一是推出区域学生体质健康排行榜。实施监测公告制度,每年向社会公布学生体质健康蓝皮书,并将各地学生体质健康排名、与上一年度对比排名反馈给地方党委、政府。二是强化学校体育工作薄弱环节。一方面,省级统筹推进体育课程教学和评价改革,针对薄弱领域有的放矢推广面向全体学生的校内体育竞赛;另一方面,指导各地补齐短板,因地制宜改革学校体育工作。三是探索家校协同保障学生体质健康。加大宣传引导力度,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制度,积极试点体育家庭作业制度,家校联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,不断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,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

  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奠定基础

  兰州市人民政府

  近年来,甘肃省兰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《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》,不断强化学校体育工作,精心设计载体,突出特色发展,加强评价监测,提升保障水平,增强学生体质,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
  优化设置,开足开齐课程。出台《兰州市进一步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工作实施方案》,把大课间活动与阳光体育运动结合起来,各中小学结合各自实际,因地制宜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和学校体育特色项目,做到“人人都参与、班班搞活动、校校有特色”,形成了“一校一品”特色发展的良好局面。

  强化保障,促进特色发展。一是强化顶层设计。市政府每年下拨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校园足球比赛、交流、培训。二是强化队伍建设。把提高校长、教师对校园足球工作的理念、思想放到重要地位,坚持“请进来、走出去”策略,组织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校长、教师到广州恒大足球学校进行专项培训,提升教师队伍专业能力。三是强化体系建设。每年组织校园足球联赛,已形成完整的小学、初中、高中三级联赛体系。

  示范引领,全面广泛开展。以学校重点体育项目、传统体育项目、特色体育项目为抓手,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体育活动,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体育竞赛体系,全市“一校一品”体育特色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,涌现了一大批体育特色学校。目前,兰州市共创建阳光体育示范校100所,“一校一品”体育特色学校162所。

  今后,我们将以学校项目建设为抓手,因地因校制宜,建设好学校体育场地、配好器材,保障“一校一品”体育特色学校持续创建;以提升师资水平为抓手,通过教师定期交流、兼职走教、转岗培训、专业培训等途径,改善体育专业教师短缺现状并提高专业化水平;继续以“校园足球特色学校”“特色项目学校创建”等评估创建工作为抓手,找准特色发展方向,达到“校校有特色、特色有创新”的发展新局面。

  坚持“健康第一”思想推进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

 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

  近年来,海淀区始终坚持“健康第一”的指导思想,在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中取得较好效果。

  加强顶层设计,创新体制机制。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,区委书记、区长亲自挂帅,成立海淀区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,将海淀教育“十三五”发展目标定位在建成高水平、均衡化的教育强区,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大区、强区,力争通过开拓、前瞻的工作探索,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。

  以“立德树人、综合治理、重点突破、精细促进、积极安全”为原则,制定《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》,持续推进场地设施、教师队伍、体质健康、动力机制、教学质量、课外锻炼、家校联动、体育竞赛、安全保障等九大行动,逐步形成逐层分析、集中管理、分类实施、精准帮扶、有效推动的学校体育管理新模式,在政策和条件允许下,最大限度支持、帮助和推动学校体育发展。

  加强队伍建设,深化体教融合。通过建立教师人才库项目,引进体育专业高端人才,保障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性;通过引入社会资源,实施体育教师学历学位和专业技能提升工程;启动国际合作项目,聘请国外优秀足球教练开展教师培训,并走进中小学足球课堂,使师生零距离接触国际先进的教学和训练模式。在职称评定、荣誉评选时向优秀体育教师倾斜,实现多维度、多平台的发现、培养机制,提升体育教师的育人能力与水平,不断提升职业幸福感。

  突出特色引领,促进多元发展。围绕学生体质健康和运动兴趣,以校园足球和冰雪运动为突破口,促进学校体育发展。在特色项目引领下,形成了51个体育运动项目,促进学校体育蓬勃发展。不仅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、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等全国知名中学体育成绩卓著,普通中小学也是特色鲜明,在棒垒球、曲棍球、健美操、跳绳等全国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。

  今后,海淀区仍将多措并举,实现学校体育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。

  落实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全面提升体育育人水平

  浙江大学

  浙江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,按照立德树人和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,把握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定位和改革方向,严格执行教育部《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》,积极构建具有浙大特色的体育工作新格局。

  牢固树立体育育人理念,强化体育工作在立德树人中的地位。学校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、人格健全作为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基础性工作。强化组织领导,组织开展了全校性的教育教学大讨论,进一步明确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。强化系统规划,制定《浙江大学“十三五”体育建设规划》,出台体育成绩评价办法等文件,将学生体测成绩作为评奖评优、毕业的重要依据,促进体育与德育、智育、美育有机融合。

  不断创新体育育人模式,推动体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。深化“教知识、传技能、练素质”三结合的教学方式,不断推进体育工作改革创新。加强体育专业建设。学校设有体育学系,拥有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、体育一级学科硕士点,加大体育研究力度,为提高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和体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撑。完善体育课程体系,探索体育运动俱乐部会员制,实现学生体育运动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,使课堂体育教学向课外体育、校友体育、社会体育服务延伸。

  构建体育育人长效机制,提高大学生强身健体的自觉性和实效性。构建学校、社团、院系三级联动的校内体育竞赛与活动机制,每年举办体育赛事和活动上千场,参与师生超过20万人次,形成竞技体育引领带动群众体育的良好局面。促进长效锻炼,要求每名本科生每学年参与课外锻炼不少于120次,并全面配套启动“健康之友”制度;通过“传统体育 互联网”等方式,科学管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,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连续3年稳定在95%以上。

  学校将继续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,进一步配置资源、巩固优势、落实责任,努力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,为建设健康中国、体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。

  坚持“体”“育”并重强身体素质促全面发展

  南开大学

  南开大学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出发,继承和发扬南开的体育传统,坚持“体”“育”并重,坚持把增强学生身体素质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摆在重要位置,近年来大力创新体育教育的形式内容、方法途径,大力促进体育与德育、智育、美育的紧密融合,多途径、多渠道引导学生自主投入体育活动,不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。

  强化制度保障,加大政策支持,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动性。明确把体育作为南开“公能”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四育融合的关键一环,作为培养“公能”人才的重要载体,提出打好体育改革的“组合拳”,让体育成为全体南开人的自觉行动。建立健全学校层面的领导机制、学院层面的责任落实机制、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机制以及队伍、经费、设备等保障机制。

 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跟踪指导和监测评价制度,为学生开具《南开大学体质测试成绩单》,记录各学年度体质测试成绩,并载入档案;把学生的体育能力、体质健康状况和日常活动中的体育道德修养纳入“公能素质”综合评价体系。

  创新工作思路,丰富教改内容,拓宽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途径。为进一步落实南开“公能”素质教育,推进“课内外一体化”“三自主”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,使每名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两项及两项以上体育技能,学校紧紧围绕学生的体育兴趣点,打破传统的必修课程教学模式,设立了体育课程组,开设初级班、高级班专项课程,重新规划考核方式,实施多维度综合考核,课堂出勤、专项技术测试、身体素质测试、课外体育锻炼情况、理论考试等成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内容。形成了以跑步为主、其他类型为辅的课外体育锻炼方式,并将课外体育锻炼记入体育课程成绩,督促学生切实做到“每天锻炼一小时”,提升学生身体素质。

  学校依托线上线下等多样化的工作载体来丰富学生体育锻炼的渠道,使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繁荣,“走下网络、走出宿舍、走向操场”成为越来越多南开学生的自觉行动。

  夯实基础多元推进彰显校园足球育人功能

 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金桥学校

  在郑州市金水区“一校一品”建设进程中,学校结合传统体育特色、师资、学生、场地现状,将国家课程足球项目进行深度校本化开发,夯实基础、多元推进,彰显校园足球育人功能。

  强化“两个突出”,夯实基础,确保校园足球系统推进。一是加强顶层设计,突出科学性。探索实施学生足球技能和体能相互促进的校园足球“五步走”策略:“社团开发教材—课堂学习技能—课外练习巩固—课间强化提高—社团提升水平”;创新实施体育课程“442”课时分配模式,每学期体育课时的40%进行“乐享足球”教学、40%进行基础技能项目教学、20%作为教师自选项目进行教学。二是注重体育教学,突出针对性。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,坚持常态开展体育随堂课观摩教研活动。

  构建四个平台,多元推进,激发校园足球发展动力。一是以大课间为平台全员参与,秉承“大课间就是一节体育课”的设计理念,在30分钟内,为学生提供全员参与平台。二是以校内联赛为平台常态开展,建立“小球星十级达标制”,全体学生逐级达标。三是以社团培优为平台辐射带动,社团注重梯队化、层次化。四是以创新活动为平台营造氛围,每年的“足球文化节”,实现“班班有球队、天天有球赛”。

  发挥两项功能,拓展评价,保障校园足球科学发展。一是以评价促发展。建立“乐享足球”多维度评价体系,实行个人、班级、校级三级评比奖励制度;每周开展“大课间”评比活动,设立“明星班级”;建立班级微信群,实时互动。二是以评价促提升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和体检常规举行,最终测试结果形成反馈报告,公开解读。

  注重三项效果,全面提升,彰显校园足球育人功能。一是强技能。学校在郑州市金水区近3年学校体育学科教学质量抽测中优秀率呈快速上升趋势。二是升体质。校园足球的开展,减少了学生体重不良率、减缓了肺活量和视力的下降比。三是塑人格。2013年起每年选派足球队员出国交流、互访。

  育体育人强体健心

  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

  华阳中学自2001年创办以来,以人本关爱教育思想引领,把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、发展身心素质、奠基学生终身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,以“育体育人、强体健心”为主线,走出了一条学校体育特色发展之路。

  树立“健康第一”的教育思想,突出体育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。确立了“育体育人、强体健心”的体育理念,把握体育的育人本质,不仅要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、增强体质,还要培养积极的心态、良好的品质、健全的人格。把学校体育与心理教育、品德教育等学科教育结合起来,奠基学生健康成长、全面发展。强化师资,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。把体育摆在与语数等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,加大体育教师的培养激励力度。

  认真落实国家、省市“阳光体育”精神,夯实体育课改革、大课间操、课外体育活动三个着力点。一是强力推进“走班制”,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“强体健心、三维七段”教学模式。在学习引导、自主体验、激励评价、愉悦身心等七段教学中,融入育体、育智、育情三维目标。二是将“每天锻炼一小时”落到实处。采取条块结合、错时用地的方法,多措并举,保证每天除有体育课的班级外,其他学生都能到运动场参加体育锻炼。三是课外体育活动做到“班班有活动,人人有项目”。因地制宜开展田径、太极拳、广播体操等体育活动,自主开发了啪啦舞、手语操等校本体育活动,并按学生兴趣爱好建立了9个体育社团,力求让每名学生都有适合的项目。

  注重“普及提高”,实现校内体育竞赛三个转变。一是变少数参与为全校学生共同参与。二是变学生个体参与为师生共同参与。三是变单纯竞技体育为竞技与趣味结合的综合运动会。

  着力培养“敢于迎接激情挑战”的学校体育精神,丰厚学校“育心”文化的内涵。一是在体育场馆设置体育励志标语,营造昂扬向上的运动氛围。二是在学校体育节中,每名学生都参加至少一个项目,在运动中培养意志品质。三是引进专业学生运动员,将永不服输的韧性品质植入班级文化。